林金铭(1919—2000),曾用笔名林刚汉,福建莆田人。中国早期电机电气工程专家。对电机的电磁理论和设计,特别是对中频电机和汽轮发电机有较深研究。先后参加过中国第一个汽轮发电机系列(2500—25000千瓦)的统一设计、中国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统一设计,为中国自行设计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提供了负序电流、阻尼绕组、运行圆图专论。50—90年代,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主审译著数十本。发表《实心转子感应电动机电磁场及转子参数计算》(1986,与研究生合写)、《逆变器供电系统中的谐波消除》(1988,与人合作)、《三自由度电机的力学模型及仿真》(1990,与人合作)、《我国汽轮发电机系列自行设计的若干问题》、《氢冷汽轮发电机运行容量曲线的绘制》等重要科研论文,主要著作有《变压器设计解说》、《异步电机发热计算》、《异步电机槽配合》、《电机学》(上、下册,1961、1962)等,主译麻省理工《机电动力学》。多次出国访问、考察、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当选为国际电机会议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并成功地领导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电机研讨会。他先后获得了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罗马尼亚获得国际学术活动积极分子奖等。先后培养了博士生14名,博士后5人。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十多门课程,还多次主持全国性电机专业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编审、并主持出版各类电机专业教材。林金铭为中国电机工程所做出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国际知名的电气工程专家、国内电机权威。
一、生平概要
林金铭于1919年3月出生于福建莆田。2000年9月17日因病于武汉逝世,享年82岁。林金铭于1936年9月——1940年7月,在武汉大学电机系学习;1940年9月——1943年7月担任福建省高级工业学校教师,同时兼任福建省师范学校教师,以及福建省农学院体育讲师;1943年8月——1946年3月担任福建省企业公司南丰电厂课长、南丰电厂主任、企业公司工艺厂代厂长;1946年3月——1949年4月考取国家教育部委派英国BRUSH公司特别实习生、完成学业并留任设计师职务;1949年9月——1953年8月担任武汉大学副教授;1953年8月调入原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工作,担任电力系副教授,1964年8月——1966年9月担任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副教授、系主任;1978年5月——1985年9月担任华中工学院电力系教授、系主任、电工研究所所长;随后,分别担任了华中工学院图书馆馆长、华中工学院—欧洲共同体发展中国能源规划科研合作计划项目总负责人、湖北省委科技委理工组副组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国家科委电工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机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工技术教材审编委员会主委兼电机组组长、国际电机会议常设领导机构领导成员。此外他还被聘为山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湖北民盟自修大学名誉校长。
林金铭于1951年10月在武汉大学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民盟武汉大学支部委员会秘书、民盟华中工学院支部副主委、民盟华中工学院支部主委;民盟武汉市支部组委会副主委、民盟湖北省委委员;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民盟第六届、第七届中央常委;民盟第六届湖北省副主任委员、第七届、第八届民盟湖北省主任委员、第九届省民盟名誉主任委员等职。
林金铭还曾是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六届政协常委,湖北省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二、成长足迹
林金铭1919年3月出生于福建莆田乡下一个衣食并不温饱的小农之家。7岁时父亲意外亡故,只留下了“弟子随天造化”的遗言。母亲黄氏带着5个孩子,依靠伯父的资助,艰难度日。但母亲虽苦苦劳作,除了能摆上粗茶淡饭,却无力供养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念书。尽管家境清寒,但有着浓郁读书之风的莆田依然使少年的林金铭满怀着强烈的求知求学渴望。1925年春,林金铭进入小学。为了能顺利读完小学,他边读书边应节令,冬春制作走马灯笼,夏秋砍毛竹粘制风筝,带着弟妹摆摊叫卖。收入虽微薄,但既可交母亲补贴家用又能筹足学费,有了节余还可购买书籍阅读。有时,他饿着肚子不吃饭,只为能买到心仪的书本。他的好学也影响了弟妹。并不识字却颇懂道理的母亲指着自家门上褪色的对联“山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告诫他们兄妹:“这是我们的家训,我们莆田出了很多读书人,你们无论如何也要读书,我没有力量供你们,只有凭自己本事去读书,自己改变命运就不会再受穷”。父亲临死前的无奈和母亲的教诲一直深深地烙在林金铭的脑海里。他希望同命运抗争,希望靠奋力拼搏闯出自己的天地。
1930年林金铭考入当地有名的省立莆田一中初中部。他牢记母训学习刻苦,英语、数学尤其突出。几年中由于他每每考试都名列年级第一,学校遂准予免收其各种费用。1933年他以当年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莆田一中高中部。三年中,他不仅各门功课成绩优秀,而且还代表本县出席省运动会,品学兼优的他因此再次获得免收全部学杂费的待遇。六年的努力既回报了含辛茹苦的母亲,又使他成为当地贫寒之家莘莘学子的楷模。高中毕业前夕,他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又一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一举夺得福建省“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1936年夏,怀揣“电机救国”的梦想,林金铭进入武汉大学电机系学习。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勤奋学习,所学课程中无论电类、机类他都不偏废,既擅长解题,也熟悉机械知识。林金铭凭着自己的努力,不屈从贫穷、不屈从命运,终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1940年大学毕业后,为了报效家乡,林金铭回到福建省高级工业学校执教。在校期间讲授《电机原理》、《电机计算》及其他一些非电类课程,并在该校首开“电机实验课”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他因从小穷苦,读书艰难,所以对学生非常严格也非常关爱,因此受到学生的极大爱戴。但由于当时教师生活待遇很低,他身兼数职,既要赡养母亲,又要资助弟妹,以致病魔缠身,迫使他不得不离开教学岗位转向企业部门工作。1943年,林金铭受聘于福建省企业公司所属的南丰电厂,先后任发电厂课长、主任、五金工艺厂代厂长等职,继续为落后的家乡发展电力工业作贡献。
抗战爆发,战乱频发,面对贫困落后的祖国,他再度萌生继续深造、工业救国的理想。参加了1944年国家教育部“英美奖学金”留学生公开选拔考试。在东南四省(闽、浙、赣、粤)考生中林金铭又一次拔得头筹,成为唯一被录取的考生。消息在报纸上公布后,家乡父老一片沸腾,“到英国去,学电机,救中国”,很长时间成为当地美谈。
1944年,在苦熬了半年之久后,林金铭才从唯一未沦陷的福建长汀坐盟军飞机到达重庆。可是在战乱的重庆又是漫长的等待,为了筹措生活费,他到处兼职,以至于劳累咯血。出国途经印度时,支气管扩张出血的旧疾复发,他带病来到英国,健康状况不允许他攻读学位。在身体条件相当差且大使馆不提供第二年财政资助的情况下,他坚持在布腊奇(BRUSH)电机公司按规定完成了两年合格工程师训练(相当于硕士学位资格)。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在公司的设计室,他以计算迅速准确得到总工程师的信任与喜爱。期满后留在公司担任设计师。他除了负责凸极同步电机设计外,还注意了解和收集直流电机、感应电机、变压器和开关等方面的设计公式、经验和资料,这些为他回国后50年代发表许多科技论文提供了素材。在公司(工厂)多年的工作历练,也为他以后在教学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讲课深入浅出、语言形象生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初,他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和物质待遇,毅然返回祖国,受聘于武汉大学电力系,任副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到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华中工学院工作。
40多年来,林金铭历任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电工研究所所长、名誉系主任、华中工学院—欧洲共同体发展中国能源规划科研合作项目总负责人等多项职务。
自50年代以来,他还担任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兼电机电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电工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他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程福秀教授、哈尔滨电工学院汤蕴璆教授共同担任电机教材编审领导工作期间(1954—1986),主持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包括实习、设计等)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发展规划等,审订出版了三轮专业教材,为中国50年代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70年代至80年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4年,林金铭被选入国际电机会议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并连续被邀请为1987年北京地区国际电机会议,1988年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电气拖动会议,1989年英国电工学会第四届国际电机及拖动会议,1990年由波兰、匈牙利主办的第六届国际电力电子学及电机运动控制会议的领导机构成员。1991年他领导主办了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电机会议,成为中国电机界在国际上的—位知名人士。
三、学术生涯
40余年来,林金铭潜心致力于电机工程科研工作,电机工程教学工作、电机专业教材编审工作、电机知识技能普及工作,并不断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中国电机学科和电机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电机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50年代初期,林金铭就在当时中国唯一的电工刊物《电世界》月刊上以林刚汉为笔名,先后发表过《三相波式绕组实际联接法》、《汽轮发电机空载特性计算》、《单相古典式感应子中频发电机若干计算原理的初步探讨》等12篇论文,以及《变压器设计解说》、《异步电机发热计算》、《异步电机槽配合》三部专著。这些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刚刚起步的电机界开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5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中国第一个汽轮发电机系列(2500—25000千瓦)的统—设计。当时为全面学习苏联,中国引进了全套苏联设计计算程序,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对计算公式,特别是对复杂的机械计算公式不甚了解。林金铭承担了对这些公式的研究任务。为更好的完成任务,他开始自学俄语,达到了能阅读原著的水平。而后从基本原理入手,他推导出了几十个应用公式,证明了苏联资料中理论的正确性,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完成统一设计和促进中国汽轮发电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眼界,他还自学德语,借助字典阅读德国专业资料,了解国外相关动态。此后,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外汽轮发电机的研究工作和发展状况。有鉴于他长期致力于电机领域的研究,以及他成熟精湛的专业水平,国内同行公认了他在汽轮发电机设计中的权威性。
70年代,他又应邀参加中国6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统—设计,主要与东方电机厂合作,负责搜集、翻译、整理英、俄、德各种文件有关资料,编制技术条件草稿,承担负序电流能力、阻尼绕组以及运行容量特性绘制等问题的研究任务。其中他所编写的有关《汽轮发电机冷却方式》、《励磁系统》等文章被收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汽轮发电机译文集》。其他资料及研究论文,分别发表于《大电机技术》、《东方技术报导》、《华中工学院科技》和《自动保护装置》等刊物。在此期间,能继续投身热爱的电机事业,对他而言既增长了才干,又体现了他不容否认的专业价值。
80—90年代,根据中国2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出现的扭振事故,他又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大型火力发电设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0多年来,林金铭历任教学、管理、民主党派、行政各个方面的多项职务。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不忘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多届学生讲授过《交流电机设计》、《直流电机设计》、《异步电机原理与设计》、《同步电机原理与设计》、《电机学》、《电机学专题》、《电机结构》、《电机制造工艺》、《电工学》、《电工材料》、《电工英语选读》、《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变压器设计》、《发电厂工程》、《机电动力学》、《保安防火技术》等多门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师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教风,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一直深深铭刻在每一届他教过的学生心中。因为他博学、宽厚的师长风范,学校专门邀请林金铭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介绍“少而精、启发性”的教学经验。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面旗帜。
林金铭在直接担任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外,还参加编写、编审、编译有关教学、教参用书的工作。1962—1965参加编写本科教材《电机学》,并负责全书审订,1962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65第二版;1982年,编译美国麻省理工教材《机电动力学》第一卷,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年参加《电机工程手册》、《全国通用教材》上、下册编写审订,并担任特约编辑;1991年参加《实心转子异部电动机》编写、部分内容主编、以及全书审订工作;1992年为了使中国电机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他主编了《现代电机设计》,该书充实了设计的理论基础,引入了新的设计技术,特别是全书贯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系列内容,体现了近代设计的特点,使该教材面貌—新。其中70年代主编《异步电机原理及设计》中的设计部分,主要围绕解释中国当时编制的异步电机电磁计算统一设计程序来编写,从基本原理推导到解释有关公式的来源、涵义、适用范围,很有特色,非常适合当时全国电机厂大量发展的需要。因此,该书曾在全国广泛使用。《同步电机原理及设计》讲义也具有独特风格,其中有关波绕组接法在50年代所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内容,特别受到工厂企业的广大技术人员的欢迎。他还主审了《电机设计》、《实心转子异步电机及其应用》、《电工材料》、《大型电机安装》、《振动理沦引论》以及《电磁学中的能量法》等12本教材、专著或教学参考书。
林金铭参与的这一系列工作都为中国50年代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70年代至80年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林金铭对本专业的各个领域及有关学科都有深入的了解,他思维敏锐,学识渊博,视野开阔,高瞻远瞩,为中国特种电机工程的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他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风格独特,诲人不倦,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电机工程的科研及实践人才,得到学校、业界的一致公认。
林金铭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面向生产实际,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50年代开始,林金铭数次前往湘潭电机厂、上海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四川东方电机厂,直接为车间工程技术人员、普通工人、干部讲课。在对各重要电机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系统讲学期间,涉及到的专业内容有:《电机及变压器的若干实际问题》、《异步电动机的发热计算》、《中频发电机原理及设计》、《电机的通风计算》、《中频发电机的电磁计算》、《汽轮发电机的机械计算》、《氢冷汽轮发电机的负序电流与阻尼绕组》等等。在讲解过程中,林金铭边讲学边示范,手把手教会他们对复杂的力学公式的推导,对电机相关理论的理解,大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为各主要电机厂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60年代初期,他针对湘潭电机厂开发中频发电机新产品的需求,投入相当的精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有关《中频发电机主要尺寸》、《电枢稳态参数计算以及系列设计》方面的3篇论文。
70年代林金铭主编《异步电机原理及设计》中的设计部分,主要针对中国当时编制的异步电机电磁计算统一设计程序来编写,从基本原理推导到解释有关公式的来源、涵义、适用范围,很有特色,非常适合当时全国电机厂大量发展的需要。因此,该书曾在全国广泛使用。《同步电机原理及设计》讲义也具有独特风格,其中有关波绕组接法在50年代林金铭所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内容,特别受到工厂企业广大技术人员的欢迎。
此外他还为国内(襄樊某飞机制造厂、渭南纺织机械厂、湘潭电机厂、钟祥电机厂等)电机产品出口,撰写、译修英文说明书。为中国电机产品走出国门起了重要的推介作用。
50至70年代,林金铭走进工厂,走近工人的系列活动,让科研服务生产、让教学受众工人,每一步都伴随了中国工业进步的足迹。应该说林金铭为中国中频发电机及其大型厂矿企业的发展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到新的学习浪潮中。林金铭虽年逾花甲,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总是处于本学科的前沿,他仍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希望中国的电机发展能与世界接轨。他不但继续深入研究电机设计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还着重研究电机的控制系统、在线检测及监视,以及永磁电机或其他专门用途电机的理论与设计,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他与同事或研究生一起,先后在国内刊物、国内外电机学术会议上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1984年9月在第5届国际电机会议上宣读的科研论文《中国1949年以来电机工业成就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回顾》,对新中国电机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字里行间充满爱国激情,受到与会同行和会议主席的一致赞扬。1986年9月在第6届国际电机会议上宣读的科研论文《实心转子感应电动机电磁场及转子参数计算》,对这种参数提出新的计算修正系数和端部校正系数公式,经多台样机试验证明,其结果比采用国内外已有公式计算要准确得多。这些公式和系数,已被国内外不少论文引用,并称之为傅氏(林金铭的研究生傅丰礼)公式、林—傅氏公式(系数),国内已有工厂将其引入到此类电机的设计计算程序中,其实践效果非常良好。1988年在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电气拖动会议上,林金铭与他人合作发表的重要科研论文《逆变器供电系统中的谐波消除》,除被收进该会议论文集外,还由会议主办单位选入《近代电力电子学进展》
(Moderntrendsinpowerelectronics,1989)一书。
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林金铭注意大力译编、宣讲国内外电机发展的新成果。
1973年,在东方电机厂技术参考资料第三期,撰写《苏联关于8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功率的讨论之一、二、三、四、五》;1973年主译《多相异步电动机温升测定新方法——虚拟负载片》,载于华工科技译报;1974年主译《双善汽轮发电机的效率》(是否为《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效率》),载于华工科技译报;1974年9月翻译国际电网会议论文《关于大型氢冷发电机的某些问题》,刊载于一机部情报所《汽轮发电机译文集》;1980年,撰写《美国电机工程教育考察记》载于华工周报,后被解放军某院校刊物转载。
1973年,他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讲《大型发电机组的世界发展现状》;1982年,在全国电力工程教育座谈会上,针对西德电力工程教育状况,发表了《考察与思考》的讲话;1983年,在华工电力系介绍了《英国电机工程教育及电机研究概况》;1984年--1986年,先后为省政协、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地区、以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武汉工业大学、武汉地质干部学院、山东工业大学、湖南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空军司令部等院校、机关专讲了《世界科技新潮流》;1987年在全国电机学术年会上,作《近年国际电机研究趋势》报告;1990年再作《1988、1989国际电机会议反映的电机研究动态》报告;1991年,分别在西安中小型电机技术交流会议、重庆电机厂作《近三年国际电机若干潮流》报告。每次报告都激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学习热情,反响热烈。这些宣讲响应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号召和理念,对更多的青年学者开阔视野、面向世界,投入到新时期建设热潮中,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
80年代,林金铭还走出国门,大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中电机行业的新成就。1983年,他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机系作《中国电力工业与电机工业发展、回顾与现状》报告;1986年,他在西德慕尼黑工业大学自动化教研室作《中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与理论研究进展》报告;1989年,在英国谢非尔德大学、Bath大学作《华中理工大学电机研究工作成就与展望》报告。
林金铭治学严谨,思维敏锐,学识渊博,视野开阔,高瞻远瞩,为中国电机工程的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对本专业的各个领域及有关学科都有深入的了解,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电机工程的科研及实践人才。他襟怀坦白,一身正气,秉公办事,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关心群众,受到师生群众的一致爱戴。他的一生是兢兢业业的一生,是勤奋严谨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林金铭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楷模。
四、主要论著
注:林刚汉为林金铭先生曾用笔名
1.林刚汉,《自耦变压器的三相联接法》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2年5卷11期(收编入感应电动机文辑第—辑)。
2.林刚汉,《三相波绕组实际联接法》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2,6卷6期(收编入感应电动机文辑第—辑)。
3.林刚汉,《苏联变压器的一些数据》上海电世界出版社(上)(下)1953,6卷11期12期
4.林刚汉,《变压器输出与其重量、损耗等的规律性关系》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3,7卷3期
5.林刚汉,《单层绕组双速感应电动机联接》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3,7卷5期
6.林刚汉,《异步电动机定行量升计算》上海电机工程学会选编,1953上海电世界出版社
7.林刚汉,《感应电动机温升计算》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3年(上海电机工程学会选编:《电工丛书》第二辑)。
8.林刚汉,《感应电动机的谐波转矩与槽数问题》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3(上海电机工程学会选编《电工丛书》第八辑)。
9.林刚汉,《汽轮发电机空载特性计算》上海电世界月刊54年第8期。
10.林刚汉,《汽轮发电机饱和曲线的计算方法》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4,8卷8期
11.林刚汉,《变压器设计解说》上海大东书局,1955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第二版。
12.林刚汉,《变压器绕组的平均边长与其高度的关系》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5,9卷10期
13.林刚汉,《直流电机的极限关系》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6,10卷7期
14.林刚汉,《热带地区使用的电机的处理问题》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7,11卷6期
15.林刚汉,《单相古典式感应中频发电机若干计算原理的初步探讨》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8,12卷5期
16.林刚汉,《我国汽轮发电机系列自行设计的若干问题》上海电世界出版社1958,12卷1期
17.林金铭,《单相古典式中频发电机电枢稳态参数计算》华中工学院学报,(1962-2),第9—15页。
18.《关于我国大型氢冷汽轮发电机负序电流及阻尼绕组问题》《东方电机厂技术报导》1974-1,《自动保护装置》转载1974-2
19.林金铭,《氢冷汽轮发电机运行容量特性绘制》哈尔滨《大电机技术》,1975-4,第6—12页。
20.林金铭,《发电机技术发展史初探》,《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讯》1979-2
21.Lin Jinming,A brief survey Of progress On Chinese electrical machine industry since 1949,见P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Organized by the Swiss Federal lnstitute Of Technology.Lausanne and Zurich,1984,V01.Ⅱ,pp.651—654.
22.Fu Fengli,Lin Jinming,Phase angle and end coefficien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rotor impedance Of solid-rotor induction motors,见P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Munich,1986,Vol.Ⅲ,pp.80l-804.
23.Lin Jinming,A brief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On some special electrical machines in China,见Proc.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China Academic Publishers,1987,V01.I,pp.15-20.
24.Lin Jinming,Qionghua Zhan,Design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invetigation Of a 7.5 KW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SRM), 见P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edited by ANSALDO Trasporti,Pisa.1988.V01.Ⅱ.pp.515—519.
25.Lin Jinming.li Jianjiu,YangGenweng.Dynamical stability Of synchronous generators under torsional interaction.见Proc.IE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r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drives,Organized by the Power Division Of the l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trs.London 1989.pp,116-119
26.S.Huang,J.Lin,X.Tan,S.Gong,Mechanical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servo—motor and its simulation,见P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Organized by the Massachuseusl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1990,V01.I,pp.104-l09.
27.Ma Z.,HeJ.,LinJ.,General expressions for gap field harmonics,field form factor and armature reaction coefficients Of pole-changing synchronous generator/motor.见P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volution and modern aspec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s.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machines,Swiss Federal lnstitute Of Technology.Zurich,Switzerland ABB Drives Ltd.,ABB Power Generation Ltd.. Baden.Switzerland Swiss Electrotechnical Association(ETG/SEV).Zurich,Switzerland.1991.Zurich,V01.Ⅰ,pp.12—15.
28.陈齐一、林金铭.边界元和有限元方法的结合及其在永磁电机三维非线性静磁场计算中的应用,大电机技术,1985,6,第28-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