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实章

作者:发布时间:2022-01-07

    许实章(1920-2005),广东潮州人,电机理论学家。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机电系,1978年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81年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一届大电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第一届科技委电机电力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奖特邀审查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编委。许实章长期从事电机基础理论,特别是绕组理论和新型电机的开创性研究,先后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7项。他发明的单绕组变极的“对称轴线法”,实现了变极技术上的突破,详细论述该发明原理和应用的专著《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发明的“谐波起动方法和谐波起动电动机”打破了绕线型感应电动机百年未变的传统结构,革掉了该种电机发生事故的主要根源——集电环和电刷,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高起动特性、高运行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绕线型感应电动机;他发明的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用于蓄能电站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明的“交流电动机的三波起动方法及其绕组的联结方法”获中国发明专利。专著《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和《新型电机绕组——理论与设计》在电机研究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 许实章还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当今电机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一、生平概要

许实章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2005年因病于湖北省武汉市逝世,享年85岁。

1934-1940年广东潮州市金山中学学习;1940-1944年就读于江西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机电系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44-1949年在南昌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任助教,主要进行一些指导实验、管理仪器的工作;1949-1953年在南昌大学任讲师,1950年9月加入中国教育工会,曾任工会组织的教员政治学习小组的副组长,1951年被评为南昌市模范教育工作者,1952年12月被评为南昌市第三届劳动模范;1953-1956年在华中工学院任讲师,1955年参加中国电机工程学会,1982年至1988年担任该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6-1978年在华中工学院任副教授;1978-2005年在华中工学院任教授;1981年11月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1年,许实章发明单绕组变极的“对称轴线法”,实现了变极技术上的突破,出版了详细论述该发明原理和应用的专著《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 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9月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大电网会议第29届年会并访问了比利时。1985年,许实章发明“谐波起动方法和谐波起动电动机”,打破了绕线型感应电动机百年未变的传统结构,革掉了该种电机发生事故的主要根源——集电环和电刷,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高起动特性、高运行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绕线型感应电动机。该发明1988年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当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空缺)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89年,许实章发明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用于蓄能电站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许实章又发明“交流电动机的三波起动方法及其绕组的联结方法”,该发明完善和提高了其1985年发明的谐波起动电动机,2004年获中国发明专利。他在2002年出版详细论述其发明的谐波起动电动机的原理和设计的专著《新型电机绕组——理论与设计》,该书对新型电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求学生涯

许实章1920年11月17日出生于坐落在广东省潮州古城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的许附马府内, 其祖上许申是“潮州八贤”,许申之曾孙许珏是北宋英宗治平年间的科举状元,尚太宗曾孙女德安郡主的附马,许附马府就是许珏的府第。许附马府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的府地建筑”,“潮州古建三宝之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实章在府内知晓祖辈刻苦学习、十年寒窗、持之以恒、成就大业的种种故事,从小就立志要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为人类、为社会作贡献。

在许实章10岁左右时,父亲独闯南洋,此时的他正在读小学。母亲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家务和把他们兄弟两人抚养成人的义务。家庭由此变得有些窘迫。在这种情况下,许实章放学回来后自己糊制火柴盒卖钱上学。人生中的这段经历也使他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934年9月至1940年7月,许实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潮安省立金山中学,他学习刻苦、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学习成绩总是学校的前几名,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1940年9月至1944年8月,许实章在江西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机电系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大学一年级的学业成绩位居全系第一名,从而获得了学校的“中正奖学金”,并在此后的大学二、三、四年级一直获得该项奖学金。大学四年级时,由于学业成绩的特别优异,他获得了由当时上海储蓄银行提供的优异学生奖学金,而在当时的整个国立中正大学仅有两名学生获得此项奖学金。

他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对每一门学科他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问题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等,这些为他今后的研究和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发明材料力学求樑变位的新方法:“用二次及三次力距法求樑的变位”,该成果当时轰动全校,该论文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报Proceedings of ASCE 1947,No.3上发表后,国内各大报纸均刊登出许实章发明力学定理的醒目新闻。在大学四年级时他就作为助教并教授低年级的一些课程。国立中正大学在对外宣传学校成就时,总是将他的事迹作为典型进行宣传。

1949年6月至1953年8月在南昌大学任讲师。1953年9月调入华中工学院任讲师,1956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5月晋升为教授。1953年12月至1955年9月许实章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教研室进修,近两年的学习经历,使他对电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对国内外电机方面的书籍特别钟爱,遇到好的书籍,省吃俭用也要买下来,进修完回家时,除简单的行李外,带回了满满的几大箱近百本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的电力、电机、电器方面的书籍。

1964年2月至1965年1月许实章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年的外语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进修。原定于1966年公派英国进修3至4年,但因故而未成行。

三、学术成就与学术精神

许实章富有科学技术的创新精神,早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即发明了材料力学计算梁变位的“二次及三次力矩法”,其论文后来发表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学报上。解放初期,即在中国科学院编的《中国科学》1951,No.3上发表论文“直流电路网络的图解法”。

1978年,我国引进法国的6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运行中出现振动,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为找出引起水轮发电机振动的原因,电力部、水利部联合召开会议,当时华东中四所的专家来了没有找到原因后离开了。以许实章为代表的华中工学院的专家提出了很有可能是负序电流引起了机组振动的观点。当时在国内该设想比较前沿,国内专家都没有提出有效的论证方法。法国阿尔斯通的专家组来了,法国人固执地认为他们提供的产品没有问题,许实章就提出用实验来论证水轮发电机的问题所在。随着负序电流的增加,发电机的振动也明显增加,实验还没做到一半,发电机的振动已非常严重,法国人不敢做下去了,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许实章说的很对,水轮发电机的振动就是由负序电流引起的。这一事件当时在国内影响很大,许多媒体都参与了此事的报道。1979年,许实章在华中工学院学报第四期上发表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水轮发电机由负序电流引起的振动》。该文从理论上分析由负序电流引起的定子铁心振动,推导了固有频率和振幅的计算公式。文中介绍了水电站试验实测的部分结果,将计算值与实测值相比较,固有频率的计算值比较接近实测值,可作为设计电机的依据;振幅的计算值,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供工程计算作参考。这在当时的电机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科研上,许实章教授长期从事电机基本理论,特别是绕组理论和新型电机的开创性研究,取得突出成就,有多项重要发明:1981年,许实章针对有发展前途的多种极数的变极绕组,提出了既简易又准确的“对称轴线法”的单绕组变极新理论。这种理论解决了国际上90多年来专家学者们没有解决的单绕组变极的4个关键问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变极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详细论述该发明的原理和应用而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作为建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成果百例之一而被选入1990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编《中国基础研究百例》一书中。

在该专著中,许实章总结了多年来从事交流电机绕组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特别在绕组磁势的谐波分析方面做了详细论述。对常用的单一极数的交流绕组,尤其在分数槽绕组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全书重点放在有发展前途的多种极数的变极绕组上。对单绕组变极,除了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安导调制法外,还提出既简易又准确的“对称轴线法”,为迅速求得任意极比的对称变极方案开辟了捷径。由于工业生产上需要变极调速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该著作对绕线式转子的单绕组变极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对有发展前景的六相绕组、一般的m相绕组以及大型水轮发电机上采用的单层绕组也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对如何使用电子计算机设计绕组和分析谐波做了详细的叙述,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计算程序。为了使当时广大读者都能有条件应用,该书采用小型计算机和各式微处理机的BASIC语言程序。此外,该书还介绍了国内外在绕组方面的有关成就。

在80年代的电机基本理论的研究中,许实章发现了感应电动机的一个矛盾现象:感应电机的笼型电机类中,存在着“起动”和“运行”的矛盾,强调一方必然削弱另一方,二者不可兼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又发明了绕线型感应电动机,虽在起动和运行上作了很大改进,却产生了新的矛盾:起动和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应用范围缩小,成本高,寿命短,污染环境等。

集电环与电刷是用来启动电机的,能否去掉它们,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电动机起动、运行和可靠性三者之间的矛盾?

许实章横下一条心,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一难题,决定走出一条与别人相反的道路。电机绕组是电机学领域中的传统研究方向,为了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他不顾年逾花甲、体弱多病的身体,每天下午带着手电筒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吃饭。晚上的正常睡觉时间是12点,可是为了完成进度,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就这样,早上6点起床,没有午睡,一天仅休息几个小时,在他的眼里没有寒暑假,也没有周末。经过艰辛的研究,许实章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谐波磁场来起动、利用基波磁场来运行”的交流电机“谐波起动的理论与方法”,发明了“谐波起动方法及按该方法起动的电动机”。

多年来许实章对学术研究有着执着的追求和钻研精神。为了减少国家浪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许实章争分夺秒,工作中经常出现忘我的状态。他从不浪费时间,当时家里还没有计算机,他就经常呆在实验室,甚至有很多次过年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工作。春节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过年还呆在实验室里,他的回答是还有事情没有做完;谐波起动电机研究初期,一个好的满意的方案的新方案的得出,常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他经常是早上去实验室,下午两、三点钟才回来吃午饭。有一次,他与几位研究生一起在机房实验,过了中午12点,许实章还没有要去吃饭的意思。一位研究生提议去吃饭,另一位研究生则说许教授这么大年纪还在这里坚守着,难道我们坚持不住吗?一席话,大家深受感动,谁也没走,一直坚持把实验做完才离开。

“谐波磁场起动、基波磁场运行”——许实章发明的谐波起动电动机,去掉了集电环和电刷等零部件,实现了转子电路上无触点,消除了各种副作用,提高了电机的起动转矩和运行指标,较好地解决了起动、运行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矛盾。

为了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促使先进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许实章和他项目组的同仁们一道进行了应用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许实章67岁的时候,具有特殊优越性的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在工业领域应用的谐波起动绕线型异步电动机于1978年3月诞生。这在当时虽已是世界领先水平,但为了进一步完善其性能,许实章并不满足现状,于1985年又改进发明了谐波起动方法和谐波起动电动机,打破了绕线型感应电动机百年未变的传统结构,革掉了该种电机发生事故的主要根源——集电环和电刷,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高起动特性、高运行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绕线型感应电动机。该成果于1986年获武汉黄鹤发明奖和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于1988年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1年3月,新型电机2个系列80多种规格的新产品通过了国家鉴定,属国际独创,并向全国推广应用。

先进技术的发明直接带来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92年,广东一发电厂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输煤传送带系统的驱动电动机,因无法满载起动,导致输送系统输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正常生产。电厂采取了种种措施仍无法解决。无可奈何之下,电厂决定采用“大马拉小车”的办法,改用更大功率的电动机,光这项改造,电厂就需要投资210万元,还有由此增加的数量可观的耗电量及电费。此时,有人了解到华中理工大学许实章教授等发明的“谐波起动绕线型感应电动机”,建议采用该新型电动机。电厂抱着尝试的态度,用一台同等功率的谐波起动绕线型感应电动机代替了原来的电动机。问题迎刃而解了。谐波起动绕线型电动机驱动的输煤带上满载着负荷,非常顺利的起动、正常的运行,而且消除了老电机产生的碳粉、火花、噪声等污染。此外,大大减少了电机的维护工作量。电厂当即决定把剩余的电机全部换成新型电机。这不仅解决了生产问题,而且还带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东一水泥厂以55千瓦的新型电机替代原用的75千瓦的电机,应用于生料锤式破碎机上,实验数据表明:每年增加破石产量10500吨,在当时平均节约电费7万元,节省修理费7500元。原先的电机每三个月烧坏一台,新型电机常年使用工作正常。武汉一耐火材料厂用同规格的新型电机拖动筒磨机,实测表明,每台新型电机比原电机节电20%,每年节电近10万千瓦时。

1989年许实章又发明了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阐述该发明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4,No.1上,并被选入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联合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一书中。

为了更好地将已有的发明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生产领域,他继续了艰苦的科研攻关,终于在1996年再次取得突破性成就,研制成功新一代的谐波起动电动机,即三波起动电动机,对水泥行业和矿山机械所需电动机是重大变革。

1999年投资11亿元新建的武汉钢铁公司第四烧结厂作为武钢的效益工程,整条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全部由日本引进。自投产以来,其中的关键设备——价值50万美元的单辊破碎机经常“罢工”,有时一小时故障停机达十几次,作业率仅7.3% ,每天损失数百万元。情急之下,他们请来了华中理工大学的专家们。

许实章和他的弟子于克训、王雪帆等经多法测试,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系统所选用的驱动电动机的过载能力及起动力矩不能满足负载机械的要求。他们专门研制了一台新型谐波起动电动机(三波起动电动机),使厂方只需对原设备的控制系统作相应调整,整条生产线就能正常运转。有了这台特种电机,作业率由7.3% 提高到93 % ,超过了当时国内同类设备的最好水平。仅半年时间,该厂就节约生产成本3000万元。为感谢华工的专家们,该厂将一面绣有“厂校结合,无攻不克”的锦旗送给他们。武汉晚报也刊登了专题报道:一面价值3000万的锦旗。

1989年许实章发明了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阐述该发明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4,No.1上,并被选入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联合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一书中。

教学上,许实章为本科生讲授过“电机学”、“电机设计”等课程,并为研究生开设“电机绕组理论”课程。他主编的《电机学》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8年修订第2版)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首先逐一论述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和同步电机四种典型电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电磁过程、理论分析方法、运行特性和参数,而于最后总结各种电机在电、磁、力各方面的共同特点, 使读者在掌握各电机个性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共性, 对各种电机的内在联系和机电能量转换的实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该书自1980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所采用,是当时国内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电机学教材。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机电兵工类专业优秀教材,1995年出版的第3版被选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

在生活中,许实章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有着严格的要求,作风严谨、公私分明,其德行令人景仰。80年代初,国家刚开始出台政策开征个人所得税,许实章当时写专著出版书籍有些稿费,当他看到了国家的这一政策时,毫不犹豫地要孩子们替他到银行缴纳,结果孩子们到银行去后,银行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还不能收,因为那些政策文本还没有下发,具体的征收标准还不清楚,现在还没有征收依据。

出生在这样一个大科学家的家庭,孩子们免不了受父亲的熏陶,喜欢做一些科学实验,可许实章始终以身作则,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搞特殊化。他曾对孩子们说,自己虽然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在家里做实验需要的器材一律要用家里的钱买,不准从实验室带回来。因此,孩子们做实验用的焊条之类的材料都是自己掏钱买的,从来没有因为父亲是实验室的负责人而做损公利己之事。

80年代,华中工学院附近有个湖北电机厂,许实章由于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去那里教学和科研。从家到湖北电机厂,坐15路公交车只需一站5分钱就可以到了。有时上车人很多的时候孩子们来不及买票,许实章就坚决要求孩子们补票,他说,不管多少钱,只要坐车就要买票,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在人才培养上,许实章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在教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的教化,注重提携后辈。许实章在培养学生时给学生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从不明确地规定研究方向,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然后对他们予以指导。许实章培养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身教多于言教,每次做实验时都要到现场,接线、用扳手拧螺丝、亲自核对数据……学生们也非常爱戴他,把他作为父亲看待,工作后经常去他家里看望他。昔日的桃李今已遍布天下,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是当今电机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退休后,尽管年纪很大体弱多病,许实章还经常到教研室钻研电机的绕组理论,在计算机面前设计、验证。即使回到家后,也是成天与绕组打交道,不出去玩,其他的事几乎什么都不管,家务活基本上由爱人打理。1999年,他不顾年老体弱,坚持要到湖北电机厂做实验,学生们执拗不过,只得由他的学生们搀扶着到工厂。一次走到工厂门口时,门卫还误以为是病人看病走错了地方而拦住了他们。经过学生的耐心解释,他们才得以进入。

2002年,也即是他去世前的第3年,许实章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部专著也是最后一部专著《新型电机绕组——理论与设计》,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他毕生对电机绕组理论的研究成果,是他15年来对电机绕组理论研究和研制的全面升华,该书所指的新型电机即是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的谐波起动电动机,包括感应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其中以社会上用的最多的感应电动机为主。

许实章注重与学界的相互交流,尤其是与电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保持着长期的密切的交往。他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电机理论专家高景德私交甚厚,两人经常探讨电机理论问题,时有“北高南许”之称。

许实章一生共申请发明专利7次。“科学研究无捷径,苦干才能出真知”是他长期以来追索的信念,“生命不停,奋斗不止”是他的座右铭。他常对人说“保守防卫必定失败,只有拼命进攻才能成功”,这或许是一个电机理论学家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发明的动力之所在。

四、主要论著

1.许实章.1947. Beam Deflections by Second and Third Moments, Proceedings of ASCE,1947,No.3 (ASCE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2.许实章.1951. 直流电路网络的图解法, 中国科学, 第二卷第三期, 1951年8月.

3.许实章.1973. 六相30 相带绕组在大型汽轮发电机上的应用, 华工科技,1973,No.4

4.许实章.1973. 水轮发电机定子铁心的磁振动, 华中工学院学报, 创刊号, 1973年12月.

5.许实章.1974.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不等距单绕组,华中工学院学报, 1973,No.1,此文的目的在于削弱电机定子铁心的磁振动.

6.许实章.1978. 六相双Y移30 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短路电流和电磁理论分析, 华中工学院学报,1978, No.2.

7.许实章.1979. 水轮发电机由负序电流引起的振动,华中工学院学报, 1979,No.4.

8.许实章,马志云.大型变极同步发电-电动机定子变极方式的分析,华中工学院学报,1980,第8卷No.4.

9.许实章.1980. 大型变极同步发电-电动机定子变极方式的分析, 华中工学院学报,1980, No.4.

10.许实章主编,1980-1981.《电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年3月(上册).1981年4月(下册).

11.许实章.1981. 单绕组变极的新方法——对称轴线法, 华中工学院学报,1981, No.1.

12.许实章.1983. 异步电动机绕线式转子的单绕组变极,华中工学院学报,1983年10月.

13.许实章.1984. 用"对称轴线法"实现任意极对比数的单绕组变极, 电工技术学报,1984, No.2.

14.许实章.1985. 异步电动机高起动性能的新型绕组的研究,1985年电机学术年会论文集,美国IEEE北京分部和中国电工技术学报,1987年11月.

15.许实章.1985. 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16.许实章.1987. 谐波起动的新型电动机的研究,电工技术学报,1987, No.1.

17.许实章.1988. 发明专利: 谐波起动方法及按该方法起动的电动机.专利号:85102382.7.授权日:1988.9.29.

18.许实章.1990. 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 登于《中国基础研究百例》(中国科学院编、能源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作为所列100例之一.

19.许实章.1991. Contactless Wound-Rotor Induction Motors Started by Harmonic Field, Proceedings of CICEM,1991,Sept.Wuhan China.

20.许实章.1991. 关于“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7月.

21.王雪帆,许实章.1992. 一种新型感应电动机转子绕组-无感绕组的研究. 电工技术学报.1992(4).

22.许实章.1992. New-type Wound-Rotor Asynchronous Motors Started by Harmonics,Electrcity,CSEE,Vol.3No.2,1992,May.

23.许实章.1992. 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4,No.1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7月.

24.于克训,许实章.1993. 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及其在变极绕组设计中的应用.电工技术学报.1993(1).

25.许实章.2002. 新型电机绕组——理论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26.周理兵,许实章.1994. 能自起动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双速同步发电-电动机. 第二部分模拟样机试验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4, 14(1).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许实章主编,1980-1981.《电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年3月(上册).1981年4月(下册).

2.许实章.1985. 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3.许实章.2002. 新型电机绕组——理论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卢先诚.湖北科技精英.第6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